调研与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 > 调研与建议

建设“大花园”要加快推进市县协同发展

发布日期:发布日期:2020-07-15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发改委

谋划建设“大花园”,是省委省政府深化“八八战略”、践行“两山”理论的重大举措,是衢州未来发展的总战略、总方向和总目标,市委市政府把衢州建成浙江内陆开放桥头堡、沿海纵深内陆大通道、消费升级时代新蓝海、幸福产业发展新高地,基本确立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地位作为聚焦发力建设“大花园”的方向定位。如何顺应把握这个大背景大趋势大机遇,加快推进市县协同发展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一、加快推进市县协同发展势在必行

市县协同发展是指围绕贯彻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通过优化完善体制机制,全面统筹全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优化完善市域发展功能布局、空间结构,建设统一开放共同市场,加强协调合作,促进各功能区块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打造全市人民共建共享、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板块。

(一)市县协同发展是衢州融入杭州大都市、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战略的必然要求

在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一个城市的价值不再是取决于自身的资源和条件,更取决于周边区域对它的依存度,取决于它在区域经济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大花园”不是衢州孤芳自赏的“大花园”,衢州也不再是浙江西南一隅的衢州,而应该是融入长江经济带升级版中的衢州,更应该是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中起联结沟通作用的衢州,用这个角度和标准来衡量,衢州的短板就很明显:综合经济实力较弱,产业支撑作用不强,作为“桥头堡、大通道”城市能级不够,缺乏综合性服务或专业生产和服务功能的城市品牌等。仔细分析,市域协调性不足、城镇体系不完善、要素配置分散保障乏力是存在这些短板的重要原因。因此,没有全市的协同发展就谈不上参与更大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二)市县协同发展是“大花园”建设的基础和内生动力

“大花园”坐落包括全市城乡山山水水;“大花园”是对广大群众发展要求的呼应,共建共享主体是全市人民;“大花园”建设构图宏伟、惠及全市、服务区域。因此,必须开放集成、协同推进,要注重上下联动、内外联动、政企联动、干群联动,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一切资源要素,全力投入“大花园”建设。市县协同发展,调动市县两级积极性自然是“大花园”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市县协同发展已经具备相当的优势和条件

一是有共同的发展动力。共同的区域发展诉求推力和共同的生态保护责任压力,构成了市、县共同的发展动力;二是有充分的资源有待于优化组合配置。如共同的优越区位条件、相近相通的地域文化、充沛的森林和水资源、丰富的健康农产品、多彩多姿的旅游胜地;三是有初步互联互通的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成和在建的铁路公路承东启西、联北通南,已形成市县半小时交通圈,管输天然气除开化线路在建外其他县(市)区已全部接通,全市各县(市)区都有通用机场项目列入省“十三五”规划等;四是有市委市政府正确清晰的战略部署和坚强有力的领导。

二、加快推进市县协同发展的思路举措

(一)统筹全市发展重点和功能布局

按照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对接长江经济带升级版和“一带一路”开放合作升级版,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分工协作,推进四省九市的区域协作,融入杭州战略的要求,着眼满足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周边地区的经济需求,根据“大花园”建设目标,衢州应该着力发展以航空物流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宜居宜业宜文宜游的幸福产业、国家食品安全创新示范引领的现代农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培育新能源和临空经济产业。要围绕发展重点,以“多规合一”为重要手段,有效统筹城乡空间资源配置,优化完善市域发展功能布局和构建打造产业平台。强化“大花园”建设的引领导向,强化全市域、全链条整体谋划统筹,强化各功能区域功能分担,强化资源优化配置。

(二)构筑高质量的产业发展平台

在做强做大原有平台的同时,持续构筑符合衢州定位、契合衢州实际的平台,提供衢州特色的“大产品”。一是构筑航空物流产业园区。以衢州机场迁建为契机,高水平规划建设新机场,统筹明确市县各机场的定位与功能,组团发展,有效衔接航空运输以及机场间的地面交通运输,形成整体统一、分工明确、功能完善、发展联动和共赢共利的机场群,构建国内重要的空、水运、铁、路多式联运综合物流枢纽。在此基础上,谋划创建航空港型自由贸易园区,建设国际化的营商平台;二是构筑新能源产业集群。发挥新能源汽车电池、光伏产业的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吸引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转移和关联企业协同布局,支持推进抽水蓄能、纤维素生物燃料新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长三角地区的新能源基地;三是构筑钱塘江中上游黄金水岸风光带。这条带包括马金溪、常山港、江山港、衢江,长达228公里,串起全市所有县(市)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打造这条黄金水岸风光带,是市县协同促进旅游、体育、养生养老等幸福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四是构筑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创新示范区为牵引,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建设省农产品电商试验区,成为大湾区和长三角的绿色农产品基地,结合自身资源,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

(三)持续提高人口发展质量

衢州是人口外流城市,人口结构呈年轻人比重降低、老龄化现象突出和生育率降低趋势。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衢州要成为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必须稳定并适度扩大人口势能。一是引导总和生育率逐步提高。衢州“十二五”人口总和生育率为1.4,低于全国1.6平均水平。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意见》,健全生育服务和家庭支持体系,不断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劳动力供给能力。推进实施和完善《“十三五”时期衢州市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以标准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升衢州市民作为“花乡人”的获得感;二是着力引导人口向市区和县城集聚。统筹考虑人口转移趋势,加强人口集聚区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大配套”。加快市区核心圈层开发,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大力发展高铁新城、航空新城,完善与副城、组团及县(市)的综合性设施共建。优化完善县—镇—村规划建设体系,按照县(市)域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定位采取相应的城市化策略,适度集聚、提高质量,加大城区和重点镇的公共设施配给,加快集聚人口和产业;三是实施积极开放的就业、落户、购房、人才等政策,合理有效加大外来劳动力资源的吸纳集聚,通过“衢商回归”等政策引导在外营商就业人员返乡创业,通过职业教育吸引周边地区初高中毕业生来衢州就读就业,通过人才优惠政策引进紧缺型高端人才来衢创业工作。

(四)全面提升市域互联互通水平

按照打开“大通道”要求,从赏花、护花、栽花多角度综合规划实施“花径工程”,尽快实现全市生活、生产、交通、游憩等功能同城化发展。一是统筹交通功能设施保障。突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快建设高铁、市域轨道交通、景区化高速公路、沿江美丽公路、物流快速通道、水运、航空和城市综合交通,推进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与全省统一布局的综合供能服务站项目结合,谋划建设旅游特色小镇。构建形成内畅外联、互联互通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构建智慧、绿色、快捷、高效的现代交通服务和治理体系;二是架构全市生态化信息网络。加快形成高速宽带、天地一体、泛在智能的信息基础设施配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网络基础。推进“智慧衢州”建设,突出为全社会提供智慧化服务,以居民社保卡、居住证为基础,增加金融、医疗、交通、自主应用、政务服务等多功能的“一卡通”,打通信息孤岛,畅通人流、物流、资金等要素流通重要通道,实现全市域的互联互通,让数据多跑路,市民少跑腿;三是统筹推进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联网布局、水资源共享监管已成为区域利益主体的主要关切,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原则,谋划布点市区第二水源地,加快推进天然气“县县通”工程建设,加快衢州配电网”十三五“规划实施,积极参与浙江省电力市场改革工作,为强化区域内部经济联系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奠定坚实基础。

(五)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衢州

“大花园”必须是美的,按照全市建成大景区的理念和目标,提升“大环境”。一是做“特”美丽城市。按照“成为长三角最让人亲近的城市”思路,从生态环境美、空间布局美、功能结构美、人性化设计美着眼,使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打造宜居、活力、特色的现代化美丽城市;二是做“精”美丽村镇。深入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突出加强农民建房管控和风貌引导。全面推进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和农房设计,打造衢州特色、浙西民居。尊重历史记忆,展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美丽的田园风光,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彰显的美丽示范村镇,做到彰显生态底本、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形成处处有景观、村村有韵味的自然文化景观,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三是做“深”美丽景区。加快我市美丽景区的转型提质,高度重视钱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使其成为自然生态保护和美丽衢州的靓丽名片。充分挖掘衢州厚重的历史文化,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有效整合,依托名山、名人等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提升和创建5A景区,形成一批4A3A级景区群落。进一步加大包装、宣传力度,提升知名度,打造特色旅游精品,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全面建成“诗画浙江”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

(六)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大花园”是区域一体化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同样,要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破解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难题。一是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市县人口集聚。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降低落户门槛,同时通过承包地“三权分置”,推动“使用权股份化、交易市场化、城乡土地要素一体化”三化并举,使农民获得稳定的财产性收益,解决农民“进得了城、稳得住心”的问题;二是抓好现代生态农业。打造衢州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民,紧扣“绿色”大力发展历史经典农业,依托农业“两区”,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三是探索建设田园综合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新形态。

三、建立完善加快推进市县协同发展机制

(一)统筹协调机制

完善组织机构,按照“大花园”建设专班工作法,建立领导小组(市县联席会)、大项目统筹办、咨询机构和专班等在决策、咨询、执行、考评层面的组织保障机制;完善政策体系,从产业布局、产城融合、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制定统一的保护和开发政策制度体系。

(二)协同开发机制

深入开展协同实施和融合发展战略对策研究,强化顶层设计与顶层推动;作好整体规划,建设统一的要素市场和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使之相互衔接和互联互通,实现全市对内、对外的全面对接和融合;探索省市县和相关主体共同成立机场、城际铁路、文化传播等投资经营公司,共同建设、经营和管理。

(三)利益协调机制

通过事前协调的利益分享原则,保证统一的公平竞争环境,同等的发展机会和分享商业利益的权力;通过事后协调的利益补偿机制,实现对推进过程中的受损方给予政策、资金上的补偿,实现市县整体利益的平衡;探索建立流域上中下游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完善人口转移与建设用地和财政转移支付挂钩机制以及与人口相适应的基础设施配套机制,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四)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市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的、各级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绩效考评体系。采用指标考核为主,兼顾公众评议和考察核实等评估方法,根据评建结合、以评促建的原则,对县以及市级相关部门开展定期考评,促进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作者系衢州市发改委党委委员、二级调研员  范峻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