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共同富裕

因地制宜构建特色产业链促乡村持续共富

发布日期:发布日期:2022-06-01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发改委

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做活乡村振兴大文章,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会议强调,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深入挖掘乡村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做强乡村产业,培育壮大新富民产业,积极拓展乡村游、研学、村播等新业态新模式,努力让“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衢州一市二区三县均属山区26县范畴。衢州市依据《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要求,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有效落实“两山”理论,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特色经济优势。衢州按照“共富需长远,长远看产业”的原则,根据各地区自然禀赋、生态资源、区位优劣势等条件,因地制宜发展最匹配的产业,通过拓宽产业链实现“产业多元化”、通过拉长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化”。衢州目前已形成了适应贫瘠土地和劳动力匮乏的开化县上安村“红高粱+油菜花”产业发展模式、适应具有天然生态优势的江山枫石村及三卿口村“生态湖羊产业”发展模式、适应有深厚“种文化”底蕴的柯城余东村“农民画产业”发展模式、适应有生态旅游和红色文化根基的江山大陈未来乡村“文旅+研学”产业发展模式。实践表明,衢州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拓宽拉长核心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大幅度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因地制宜发展高契合度特色优势产业。乡村振兴,产业为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乡村强村富民的基石。由于乡村的自然禀赋和文化积淀等不尽相同,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发展契合度高的特色产业才能形成竞争优势。一是上安村根据自身土地资源稀缺、农业机械化困难、旱季缺水严重、劳动力资源流失严重、地处山区交通闭塞等先天条件不足的现实,因地制宜种植红高粱和油菜旱粮作物,并发展与之配套的第二三产业,形成了具有可复制性的“红高粱+油菜花”产业发展模式。二是枫石村和三卿口村凭借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引入总投资12亿元,建成以年存栏湖羊24万只、年生产有机肥10万吨、年产10万吨饲料为主的大型湖羊生态示范园,形成“生态湖羊产业”发展模式。三是余东村以农民画为基础做优文化产业,做特文旅产业链,做强文创衍生品和文化版权产品,形成“农民画产业”发展模式。四是大陈未来乡村在村歌治村实现精神共富基础上,大力发展村歌文化产业链、红色研学产业链、特色田园休闲产业链,形成“文旅+研学”产业发展模式。

拓宽拉长产业链打造乡村持续共富路。拓宽产业链,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充分利用村集体闲置资源和乡村剩余劳动力,既能增加村集体收入,又能创造更多家门口就业机会,帮助村民实现多渠道增收。一是枫石村形成了种植业、新建物业经济楼出租、定时器组装、建设湖羊生态示范园区、发展大健康产业、启动古瓷窑开发等多元化产业,为增加村集体收入和村民人均收入创造了众多机会。二是大陈未来乡村不断做特村歌文化产业链、做强红色研学产业链、做精田园休闲产业链,构建多元化、互补性产业链,为强村富民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动力源。

拉长核心产业链,实现产业“融合化”发展,以链主企业为核心向前向后延伸产业链,既能增加产业附加值,又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乡村持续共富路。上安村以红高粱和油菜种植为基础,构建三产融合发展体系,实现了从红高粱、油菜种植到红高粱酒、菜籽油加工及销售,打造“红高粱+油菜花”特色农业和旅游品牌,延伸发展旅游产业。枫石村以湖羊产业为核心向前后延伸形成集饲料种植、湖羊养殖、有机肥生产及屠宰深加工基地。余东村以农民画为基础,逐步衍生出文化产业、文旅产业及文化版权创作产业,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从卖画到卖文创、卖版权、卖风景、卖旅游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之路。

山海协作、乡贤回归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充分发挥“海”的产业优势和“山”的生态及劳动力优势,通过“海”的产业转移或产业延伸,为山区乡村量身定做特色优势产业。余东村利用杭州余杭区投入山海协作援建资金150万元建设露营基地项目,实现露营、绘画、吃饭等一条龙消费。枫石村携手钱塘新区谋划建成山海协作项目——新建物业经济楼,作为来料来样加工基地、中草药种植有限公司冷库,不仅丰富了乡村新业态,也为“双增”注入了新动能。张西村利用余杭-柯城山海协作“智多张西”,以“修旧”方式打造自然的民宿村,激活了村里的生态古村休闲旅游。

健全“两进两回”长效机制,创新乡贤管理方式,吸引乡贤回归创业,动员乡贤为家乡发展招商引资,实现能人乡贤“搭把手”,乡村共富“一起走”。上安村利用在外乡贤进行红高粱和油菜附加产品品牌宣传和营销工作,助力家乡产业发展。枫石村创新乡贤管理形成独特的乡贤文化,成立了乡贤帮帮团,成功为村里招商引资定时器加工项目,给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5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村民增收100多万元。

公司一体化运营提升乡村产业链综合效益。乡村产业链靠村民集体经营势必存在如经营能力不足、经验欠缺、资源整合不够、决策缺乏科学性等诸多短板,通过成立强村公司或聘请专门开展产业链的公司化运营管理模式,能大幅度提升乡村产业链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石梁镇双溪村成立由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出资的衢州市柯城区优宿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对相关产业进行核心业务规划、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取得了很好的运营成效。大陈未来乡村将大陈村、早田坂村集体可经营资产、部分乡村治理和民生服务等职权交由第三方——浙里栖公司统一运营和管理,打造“1+1+N”运营管理模式,即一个运营团队、一个未来社区积分APP、N个志愿服务社团,助力公司化运营实现产业链综合效益最大化。

以特色产业为主线圈层式发展实现片区集体共富。衢州未来乡村建设应以某种特色产业为主线,突破村域限制、突破权能边界进行圈层式发展,将周边村庄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步纳入到共富共同体中,实现片区集体共富。一是柯城余东村以文化做媒,村庄联动,抱团发展,组建了以余东村为龙头,余西村、碗窑村、碗东村、后坞村、洞头村、沟溪村、五十都村、斗目垅村共9个村结盟,聚焦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文化,把村庄串点成线、聚线成面,携手打造文化产业带,形成未来乡村共富联盟。二是龙游溪口建设“一镇三乡”产业共同体,以共产促共富。以国资公司牵头、村集体参股组建“两山”公司,聚焦竹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区域内竹林资源统管、统购、统销,打响龙南片区竹工艺品牌。三是大陈未来乡村为赓续红色基因,弘扬本土红色文化,在打造红军大陈战斗研学游基地基础上与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老兵之家、红军路等红色资源衔接,形成一个覆盖大陈、乌龙、夏家的红色主题研学圈,通过红色研学游打造共富共同体,实现圈层式发展。四是枫石村以生态湖羊产业为载体,与三卿口村、柴村村、峡南村筹备成立强村公司,植入纵向延伸的生态湖羊产业链,集饲料种植、湖羊养殖、屠宰与深加工、有机肥生产等于一体,以抱团方式打造核心生态产业链,携手共奔致富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