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图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视图新闻

新华社《高管信息》关注:衢州共建碳账户体系 探路“双碳”新时代

发布日期:发布日期:2023-06-26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发改委


衢州:共建碳账户体系 探路“双碳”新时代


新华社记者 段菁菁 魏董华


随着“双碳”目标有力推进,我国在碳账户领域的探索实践步入活跃期,不少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及企业平台纷纷布局试水碳账户。

今年以来,衢州市碳账户建设频频受到关注:该市连续在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研讨会、第十六届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等多个全国性论坛上作碳账户和“两山”改革的主旨报告;基于该市推进碳账户体系建设的良好基础,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低碳经济专委会拟挂牌成立中国(衢州)碳标签产业试点基地;该市碳账户实践还被写入国家发改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一批典型经验》。

衢州的碳账户体系缘何备受瞩目? 碳账户体系给全国提供了怎样的地方实践经验?


立足企业 多维立体式服务工业转型

4月上旬,建在衢州市龙游县工业园区的伊利集团龙游公司“绿能+能效”项目全面竣工投运,为伊利整个集团的节能降碳探索了一条新路径。项目投运后,每年可为企业降低用能成本200余万元,降低710吨标煤,减少排放3050吨二氧化碳,也为国网(衢州)综合服务公司带来投资回报300万元。

实实在在的节能降碳,背后是严而有序的设计。首先,通过对标企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分能源品类能耗强度”等重点能效指标数据,形成《二维能效对标较差企业清单》,深入剖析高耗低效根源,明确改进提升方向;其次,形成《三维绿能低使用率企业清单》,挖掘“绿电+能效”潜在客户,优化企业能源结构;再次是利用碳账户整合技术、政策、资金资源,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节能降碳服务。

多维立体式服务的同时,衢州首创碳账户金融模式,资金紧接着跟进。地处钱江源头的衢州市,是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人民银行利用碳账户基础数据,确定绿色金融支持对象,将客户确认的项目可研方案提交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根据碳征信报告为项目提供碳金融低息贷款。目前,全市已累计发放企业碳账户贷款543.8亿元,个人碳账户贷款99.93亿元。

例如,江山市双氧水公司拟投资1500万元实施“二氧化碳储存设备技改”项目。农业银行衢州分行基于企业碳评价“浅绿企业”,给予降低贷款利率30个BP,发放贷款500万元。项目建成后企业月均捕捉碳排放2500吨,二氧化碳中和率从原来的20.3%提升至38.6%;再如,江山天蓬集团拟建设“碳中和零排放可持续牧场”。江山农商行推出“碳融通”产品,为企业授信2000万元,发放贷款500万元,给予降低贷款利率100个BP。经中国农业大学测算,天蓬集团的这个项目每年最低可减少碳排放4166.4吨,养殖规模从3.5万头增加至14万头,碳中和率由6%提升至12%。

在以上实践基础上,综合集成各项经验做法,打造“节能+绿能+储能+循环+碳资产”EMC模式,形成合同能源管理升级版,由“双碳”公司等市场方进行项目投资,收益按双方约定分成,目前已在26家企业开展试点建设,预计可实现节能减碳降本1亿元以上。

以浙江明旺乳业公司为案例,该项目帮助浙江明旺乳业公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能碳管理工作机制,实现全厂区用能标准化、精细化管理,2022年为企业降低用能成本500万元,节约标煤1000吨,减少碳排放4400吨,助推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国网(衢州)综合服务公司也获得电费收益600余万元/年,7年就可回收成本,而项目合约期25年。


探索共富 创新林业碳账户开发模式

如何探索一条山区共富新路径? 业内人士认为,衢州通过碳账户创新,形成了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性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与管理机制,给出了新的实现路径。

在柯城区,通过对乔木、灌木、草本、凋落物、腐殖质和土壤等各碳层进行调查、采样、测试分析、计量测算,以“高碳汇导向一村万树绿化模式研究”为主题成功申报衢州市博士创新站。截至目前,该区已完成5个试点村的“一村万树”碳汇林调查与计量,5个村共种植樱花、美国红枫、浙江楠、榉树等珍贵彩色树种5.02万株,预计到2032年碳汇量将达到1.73万吨,“林碳期权”价值86.7万元。据初步统计,全区“一村万树”行动已新种植树木超100万株。

依托柯城区生态资源开发运营有限公司(两山公司),在衢州市林业碳账户平台建立收储认购一级账户,将村集体或合作社的“一村万树”林碳期权进行预收储,鼓励企业和个人认购“一村万树”林碳期权。两山公司预留税费、保险等费用后,将所有收益反哺村集体,实现林业碳汇储值、变现功能,为农户和村集体增加可预期的绿色收入。2022年6月,衢州市柯城区“一村万树”林碳期权首次收储认购仪式在花园街道新姜村举行。衢州两家企业正式认购该村6454株树木的1351吨“一村万树”林碳期权,折合总价值6.76万元。现场,5名个人认购者还获得了“一村万树”林碳期权认购证书。

在常山县,建立胡柚果园碳账户,对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果园进行碳排放自动核算和环境监测,实施“四色”贴标管理。出台胡柚低碳生产集成技术规程,推广生草栽培、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减碳技术路径,推行“每净固定1吨碳可兑换1吨商品有机肥”等激励措施,探索低碳胡柚碳标签管理机制,通过建设“低碳果园”助力农村共同富裕。目前,66家规模胡柚生产主体建立了碳账户,碳排放总量2000多吨,固碳总量2200多吨,碳净吸收量200吨;胡柚碳账户主体优质果率提高8%、产量提高10%。如今,“双柚汁”已成为浙江省内及长三角地区市场的“爆款”,公司产值从2020年的3300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5亿元,带动农户增收超过5000万元。

探索林碳期权收储交易,实施林业碳普惠项目,创新竹林碳汇期权交易……衢州市通过探索开发多样化的林业碳账户,实现显著的生态效益。目前,该市已对全市约3万亩林地开展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开发。6个县(市、区)共有172个合格地块通过地块合格性审核,经中国林科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核证,全市共计产生碳普惠减排量4.9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全域探索 推进碳账户应用走深走实

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产品出口面临着绿色壁垒或者碳足迹壁垒,碳足迹、碳标签就成为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为此,衢州开发上线工业品碳足迹核算应用。去年以来,该市将100家出口型企业纳入首批试点,建立工业品碳足迹核算数据库,为出口型企业提供碳足迹在线核算报告,为第三方认证提供了便利,降低企业碳足迹核算第三方认证费用约20%。

健盛集团江山针织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袜子的上市公司,年生产袜子4亿多双,大多用于出口。该公司运用“碳足迹”核算系统,进行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数据分析,构建低碳供应链。如利用低碳原材料,用可乐瓶等废弃物加工再生纱线,年均使用90吨,每吨用料在制造过程中,可以减少排放废水32吨、二氧化碳1.2吨。

此外,依托碳账户体系,衢州还上线了全国首个大宗货物“公转水”在线应用,重点对本市及周边装备制造、金属新材、新能源等碳排产业进行“公转水”运输。该数字化平台依托浙江省“四联”联动智慧物流云平台,为企业提供“公转水”全程物流市场化解决方案,实现“运输一单到底”和“减碳一表清算”,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以仙鹤纸业为例,2021年该企业有10万吨纸浆由常熟港水路运输至衢江港,2022年建成“公转水”在线应用后,水路运输增至30万吨,其中“公转水”运量20万吨,碳减排862.8吨,企业降低30%运输成本。

目前,衢州市具有大宗货物运输需求的400多家企业,已有81家转成水运,2022年衢州港完成港口吞吐量570万吨,综合物流成本下降15%,节约运输费用约1亿元,实现碳减排量1.2万吨。最新的一组数据看出,“公转水”带来港口水运新变化:截至5月14日,衢江港区完成装卸吞吐量107.58万吨,同比增长102%,其中煤炭同比增长521.92%,纸浆同比增长67.68%。

“科学完整记录碳足迹的‘碳账户’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底层基础设施。在全国范围内看,衢州市近年来自下而上全面探索‘碳账户’的建设路径,是非常难得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滕飞说。

“推动双碳落地,是地方党委政府必须履行好的政治责任,也是地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衢州的碳账户体系建设只是开了个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实践,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把这项有意义的事做实做好,为加快‘双碳’落地、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更大贡献。”衢州市委书记高屹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