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议案
衢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对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第66号提案的答复
朱华东委员:
你在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期间提出《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谋划和推动我市未来产业发展》的提案(第66号)悉。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衢州市围绕“加快打造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这一目标,把增强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推动创新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在科技体制改革、科创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培育、未来产业孵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2022年,我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比上年提升0.26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一;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位列61,在四省九地市中排名第一;创新指数提升至全省第7位,首次超越台州,进入全省第二方阵(三项指标均为隔年出数,因此采用2022年数据)。
一、主要工作推进情况
(一)出台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2023年4月,印发实施《衢州市全面推进“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衢政办发〔2023〕22号),明确提出打造一批高成长性“新星”产业群;2024年3月,印发实施《衢州市“五链”融合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衢工强市办〔2024〕2号),针对六大标志性产业链,重点提出未来三年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提升衢州工业竞争力。依托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特种纸六大标志性产业链,衢州市在高端化工材料、下一代电池材料、新型光伏电池、氢能与储能、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积累了一定的发展条件和技术创新能力。
(二)借力科创平台,推进科研成果转化
集聚化工领域五大院士团队等科研力量,与浙江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共建创新研究院,在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上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引进浙江大学鲲鹏人才团队共建动力电池和储能研究院。与复旦大学合作共建衢州复旦研究院。目前已实现“一产业一研究院”“一县一研究院”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7家高能级科创平台共培育、孵化和招引产业化项目42个,其中已落地项目19个、孵化(中试)项目12个、在谈项目11个。19个已落地的产业化项目计划总投资67.58亿元,全部达产后年营收可达271亿元。投资贡献主要来自于外部招引项目,其中浙大衢州“两院”通过技术合作方式引进的元嘉生物、聚瑞新材料、聚盛新材料3家企业,总投资22.96亿元,达产后年产值可达41.4亿元。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引进的无端科技自2022年10月起五年内预计累计实现营收16.5亿元,地方综合贡献0.42亿元;泰辑科技计划总投资5亿元,一期总投资1.5亿元,项目一期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营收5亿元、年缴纳税收2000万元。同时依托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等为代表的创新平台,在无线电、智慧低空物流、元宇宙、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探索,已经引育了东南飞视、小派科技等代表性企业。另外,积极承担科技成果转化国家改革试点。组织浙大衢州“两院”承接“以事前约定收益为基础的职务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模式”2023年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探索建立人才科技领域尽职容错免责机制,切实保护创新创业积极性。
(三)强化主体培育,增强主体创新能力。
一是助推企业倍增提质。健全企业“四色”管理机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18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94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2.7%,全省第二。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施规上工业企业“三清零”行动,全年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4家。开展研发活动规上工业企业比例达到81.3%;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96.22亿元,增速15%,全省第二。三是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市级科技攻关项目132项,财政补助经费5500万元,同比增长37.5%。华友新能源、中宁硅业等5家企业研发的成果列为省级重大科技成果。另外,我市借助超长期国债未来产业领域申报之机,围绕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未来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积极摸排储备项目,共摸排相关领域项目19个。
二、下步计划
客观上,我市在发展未来产业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顶层设计及政策、产业发展没有成体系,产业项目处于初期,且项目引领性相对较弱等。对此,下一步,将吸收您的宝贵建议,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强化项目超前谋划、配套出台各项政策举措,全力培育一批极具发展潜力、技术领先的未来产业,着力塑造衢州工业发展新增长极。
(一)全力做优顶层设计
一是明确发展方向。着力围绕“一个地标引领、两个延伸突破、两个前瞻布局”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体系,即推动有优势的产业实现求新求变,突出新材料产业作为全市首位产业的发展优势,形成未来材料一大地标性未来产业;推动有基础的产业实现延伸突破,形成未来能源、未来电子两大突破性未来产业;推动有潜力的产业实现培育发展,形成未来医疗、未来信息两大前瞻性未来产业。二是深化“五链”融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通过服务链串联“四链”,构建“五链”融合的未来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壮大产业链、完善创新链、建强人才链、厚植资金链、提升服务链五大重点支撑工程,建成四省边际未来产业发展先行区。三是探索建立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专家咨询机制,组建未来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探索前沿领域失败容错纠错机制,支持工作创新、完善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未来产业跟踪、评估、统计机制,加强动态监测分析,组织开展未来产业发展年度评估,引进第三方机构开展阶段性工作评估,强化监测分析和评估督导结果应用。
(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探索建立高能级科创平台产业基地。学习青岛、湘潭等经验,建设专门的院士经济产业园,面向引进成熟的院士产业项目,在园区内集中孵化培育。探索在各区块高新技术园区内建设专门用于高能级科创平台未来产业项目落地与集聚的产业基地或者孵化载体,保障科技成果转化的空间需求。二是探索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在衢转化。支持有条件的省重点实验室积极申报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聚焦衢州现有产业优势和未来发展导向,积极引进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衢建设实验室基地,推动科技成果来衢转化落地,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三是探索资本链多方式赋能科技成果落地。学习借鉴四川省、青岛等地专门设立院士基金,谋划建立科创母基金,重点支持院士等高层次领军人才领衔转化的科技成果项目。建立研究院、企业、创投机构多方协同的重点项目推介机制,发挥金融资本力量及专业服务能力。借助创投机构中介力量,深入开展团队搭建,梳理市场需求,寻找合作伙伴,构建全覆盖、全链条的科技金融和产业资金支持体系,帮助高能级科创平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机制。
(三)加强相关政策扶持
一是加强政产学研金开放合作。按照“2+2+11”的架构体系组建一批产学研紧密连接的创新联合体,整合现有高校、科研院所高端人才,根据产业领域组建11支科技服务分队。争创2家省级创新联合体。建立财政科技投入15%稳定增长机制,市县(市、区)两级财政科技经费50%以上用于产学研合作项目。完善四省边际城市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搭建科技创新交流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衢动力”科技合作品牌,每季举办系列活动,扩大衢州各高能级科创平台影响力。二是加强金融支持。探索创建未来产业引导基金,在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制造等领域投资一批对我市未来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领军企业和重大项目。通过创新返利、让利机制等,撬动VC/PE、大企业加大对前沿科技和产业孵化的投资,吸引更多五到十年以上的长期资本投入未来产业。大力发展对尚未成熟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具有鉴别力的专业化投资机构,针对不同规模、不同科研实力、不同领域的科技企业细化投资领域,形成不同层次的基金群落。探索构建包容审慎的“监管沙盒”模式,建立健全容错机制,营造宽松开放的市场准入环境和监管环境。三是加强发展要素保障。探索建立未来产业发展要素资源和重大招商项目全市域统筹机制,保障重大投资项目用地、用能需求,确保未来产业招引培育具备充分的后备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建立中小企业友好的发展环境,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数据库、投融资机构线上数据库,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金融服务方案。组建专班对口帮助企业缓解招工难、招工贵的问题,对企业发展涉及具体问题“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加强科技服务供给,完善在技术转移、咨询评估、知识产权、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服务业态,发展以信息服务、设计测试等领域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
感谢你对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希望你继续为推动衢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领力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建好言献好策。
衢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6月25日
(联系人:李啸,联系电话:19905709824)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 |
衢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 2024年6月25日印发 |